上海图书馆东馆正式开放

全球最大的图书馆之一 世界级公共艺术项目协力打造顶尖当代知识殿堂

上海图书馆东馆正式开放

目前全国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东馆正式对外开放。由国际艺术公司及艺术制造商UAP策划的世界级公共艺术项目,邀请了10位国内外知名当代艺术家为上图东馆打造了永久场域定制作品。由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富盛名和获奖最多的设计事务所之一SHL建筑事务所设计,上海图书馆东馆将在115,000平方米空间内,为来自本地乃至全球的读者和访客带来独一无二的文化艺术巨献。借艺术、文化和科技的交融,新馆将打破学习与休闲的界限,不断推动知识的传播和分享,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最终成为一个智慧复合型的文化新地标。

上海图书馆东馆不仅将成为上海的文化“金名片”,同时为图书馆的设计树立标杆。国际上有通行的公共艺术百分比惯例,即将公共建筑项目预算的一定比例用于艺术品。上海图书馆东馆建馆时,即决定将公共艺术项目纳入整体设计的一部分,充分彰显了其国际化的视野。UAP作为东馆的整体艺术策划及落地合作伙伴,以中国文化发展中不断演变的文字载体为策划脉络,委任艺术家用他们擅长的视觉语言,共同为上海图书馆东馆打造与建筑相映生辉的公共艺术作品。

“上海图书馆拥有具备前瞻视野的公共艺术愿景,即创造一系列无与伦比的艺术作品,以充分匹配这个致力于学术研究、公共教育和档案储藏的知识殿堂,这也是我们的核心目标。在这段从艺术概念出发、不断尝试到最终实现的旅程里,能够见证馆方及建筑师的不懈努力,与艺术家并肩完成全新创作,对我们而言,这是莫大的荣幸。”

UAP创意总监Dane Currey表示

以文字载体为策展核心 艺术连接社区

图书馆起始于文献的记录和保存,发展至今日,已逐渐演变为反映丰富层次和时间维度的文化机构,更常被称为“第三空间”,即一个介于住所与办公室之间的高度个性化空间。上海图书馆东馆不仅旨在记录和保存人类历史的印记和伟大的文化宝藏,更希望提供一个共享、包容、开放的平台。公共艺术在其中就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彰显城市品格、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它是提升城市文化能级最重要、最直观的方式和载体之一。公共艺术也是促进艺术普及,提升公众审美能力,促进人与人互动和交流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秉承这样的理念,UAP策划团队携手诸位艺术家共同呈献令人耳目一新的公共艺术作品。从硬朗的石碑到轻盈的纸张,从活字印刷到数码呈现,文字的承载经历了千年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它们都传承着无形无序的知识,让不朽的文化瑰宝突破时空限制,激发着一代代人的灵感。“阅读”,在新的时代,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Gu Wenda, Gao Shan Yang Zhi, 2022

Shen Fan, Passing of the Seasons, 2022

Xu bing, Living word, 2022

Xu Bing, Living word, 2022

Mia Liu, Tower of Knowledge, 2022

Zheng Chongbin, Flying Stone, 2022

玉石是纸张发明前最重要的文字载体,出生于上海的艺术家谷文达以其标志性的儒石作品致敬沪上全新文化圣地。两块儒石屹立于东馆主入口的知识广场,一开一合,相互对望,分别刻“高山”拟文明、“仰止”喻来者。步入中庭,艺术家申凡将时间轴拨到以报纸为主要信息传播载体的近代,数百平方米的水磨石图案是报章的抽象化演绎。创作素材出自与上海图书馆历史和馆藏紧密相关的段落,作品中灵动的黄铜装饰则呈现了为现代汉语发展推波助澜的标点符号。在一楼北入口,同样出生于上海的艺术家郑重宾为东馆带来一组“天外飞石”。在旧金山“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科技”的生活经历时常引发他对自然与未来的思考,装置中的电子屏幕俨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纸张”,折射出信息传播方式的古今之变。横跨三楼南侧窗边阅读区的巨型艺术作品《鸟飞了》则直观诠释这一“演变”和“流动”,艺术家徐冰让“鸟”这个字以他独创的“英文方块字”形式飞离书本,向楷书、隶书、小篆一路回退,最后追溯到远古的象形文字。842只“鸟”成群飞向窗外,与城市景色相得益彰。作品的增强现实(AR)版本更能将这番风景收入读者的移动设备中。

身居上海的艺术家倪有鱼和身在台北的艺术家刘文瑄以上图昔日的文献柜和索引卡为灵感创作,并不约而同地以“楼”和“塔”两种颇具纪念意义的建筑造型作为其装置艺术的造型基础:《求索之城》以木柜为楼、石膏为窗,八个文献柜在此解构与重建,仿若成为一个极简主义的楼宇,成为现代摩登城市的缩影;7,960张昔日读者使用的图书索引卡堆栈而成的《知识之塔》,双螺旋结构隐喻生命之循环,其上涂绘着抽象水墨,错落的文字与墨液犹如点点繁星,象征知识内蕴的汇聚,并绽放崭新的力量。艺术家马兴文的《陪伴》将知识的伟力外化于形,水滴石穿,既寓意阅读是最好的陪伴,也代表日积跬步的学习可以突破思维局限,实现思想的蝶变。艺术家杨振中的《无限》将现代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将其创作的石雕草图转化为数字模型,利用机械手臂从原始的石头中雕凿出互相嵌套的莫比乌斯之环,象征上海图书馆东馆为读者提供无限连接的可能性——从传统到科技,从过去到未来,从这里到世界。

艺术家艾米莉·弗洛伊德(Emily Floyd)以她标志性的文字造型生动地演绎“知识就是力量”,化身知识守护神的金色小猫端坐于儿童阅览区,在寓教于乐间向小读者心中注入知识的力量。由普卢默和史密斯(Plummer & Smith)设计的读者服务台拥有三段式组合设计,长桌由此在不同运营场景下拥有可移动的便捷性,开放式的设计拉近读者和图书馆员的距离,亦为无障碍服务提供必要条件。

艺术家徐冰分享道:“实体图书馆在触屏阅读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它承载着人类文化情感,也提供了文化与精神追求的栖身之地。这次为上海图书馆东馆创作的《鸟飞了》中,842只‘鸟’以不同的书写方式自书页的左上角飞升而起,邀请读者去思考文字、东西文化、中国传统书法及文化等主题,为固有的思维习惯注入全新的视角,也希望读者由此作品对当代艺术带走一些新的思想启示,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反思知识与自然和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来自上海的艺术家申凡亦分享了他的感想:“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能参与家乡如此重要的项目,我备感荣幸。图书馆是一座城市必备的公共设施,上海图书馆东馆不仅具有世界级的建筑设计,同时为读者打造抽象而富有启发的公共艺术作品。气势磅礴的中庭空间为我这次的创作带来了更多可能与挑战,希望读者畅游《往来春秋》的字里行间,尽享阅读与艺术的乐趣。”

Ni Youyu, Quest City, 2022

Simon Ma, Be With You, 2022

Yang Zhengzhong, Infinity, 2022

上海图书馆东馆漂浮于树冠之上

图片鸣谢:Raw Vision Studio

Emily Floyd, Knowledge Power, 2022

Plummer & Smith

以太湖石为设计灵感 建筑传承文化

由丹麦SHL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向中国的文化传统——太湖石——致敬。由此,文化遗产在空间中得到传承。建筑主体仿佛一块被雕琢过的玉石,漂浮在一片翠绿的树冠之上;内部空间犹如太湖石般相互连通,是人们探索和分享知识的源泉。

设计这座对上海居民充满重要意义的文化地标,我们的理念是‘从书籍到交集’—— 一个能够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空间。这是城市对居民的馈赠。

SHL 建筑事务所董事、设计总监Chris Hardie 表示

Image credit: Raw Vision Studio. Courtesy of the artists and UAP.

#相关文章

Design Robotics: ‘a Lifetime of Summers’ by Nike Savvas

Design Robotics: ‘a Lifetime of Summers’ by Nike Savvas

An immersive and multi-colored sensorial experience was commissioned by Lendlease in 2019, as a permanent hanging art installation atop the ground floor of The Exchange – Sydney’s latest architectural icon and platform for creative innovation. Urban Art Projects (UAP) was instrumental throughout the design, fabrication and installation of this optically exquisite piece.

“Oracle,” a 25-foot-tall bronze statue, is one of more than 100 works by Sanford Biggers on display at Rockefeller Center. “It’s the first time we’ve invited an artist to take over the entire campus,” an official of the company that owns the center said.

In New York and More, Public Art Is Taking on Thorny Social Issues

Supported by government programs and private donors, art is proliferating in the public square.